时间:2024年6月4日上午10:30 地点: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五楼会议室 发布人: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贤芳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程 伟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 周晓强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水(海洋)生态环境科科长 储榕穗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科副科长 范 颖
全文实录:向上滑动阅览
程伟: 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海安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六五”世界环境日将至,为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知情权,推动海安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我们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全市人民报告海安市2023年生态环境状况及2024年开展的相关工作,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注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贤芳、水(海洋)生态环境科科长储榕穗、大气环境科科长周晓强、土壤与固体废物科副科长范颖。 首先,请马局长介绍情况。 向上滑动阅览
马贤芳: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23年海安市生态环境状况。首先,我代表海安生态环境局对长期以来关心、理解和支持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在海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海安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各项工作要求,狠抓环境质量提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我市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下面,我简要将全市去年具体环境质量公告如下: 1.环境空气质量。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80.5%,主要污染物年均值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全市15个市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继续保持100%,各个断面水质均同比实现改善。 3.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4.声环境质量。我市建成区113个环境噪声监测点位,2023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57.2分贝,质量等级为较好。 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部门、各区镇的紧密配合,得益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鼎力支持。 我局始终坚持奋力攻坚、笃行实干,2023年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争先创优走在全市前列。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准入要求,实现全市各级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深化总量制度改革,完成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领域218个减排项目的入库核算,项目数南通第一。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项目获评省生态环境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佳案例”。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小微产废企业的危废收集体系,1500家小微产废企业纳入系统监管,总数在南通领先。全面提升产业清洁生产水平,常安纺织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试点。与明鑫化工签订江苏首例惩罚性赔偿协议,入选江苏省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名表扬案例。亚太、铁锚等6家企业入选省绿色工厂,24家企业被评定为环保信用等级绿色企业,总量均位列南通第一。执法队伍能力不断增强,在南通市生态环境执法技能竞赛中,蝉联个人、团体“双第一”,三名执法人员跻身前十。 2024年以来,我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锚定目标、奋力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美丽海安更加可触可感可享。 一是更深层次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在增蓝天上,深入推进铸造、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面实施工程减排,目前124个项目已完成104个,完成率83.9%。坚持污染天气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培育江苏双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第一批应急管控豁免。深化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加强建筑工地、码头堆场等区域日常管控,严防问题反复。在保碧水上,围绕断面水质提升,开展重点流域水质巡查和加密监测,及时发布断面超标预警。扎实推动入河排污口整治,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89%。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目前68项工程已完成41项。开展北凌河流域先行区农业面源治理。组织全市914家重点涉磷行业企业开展自查、填报工作。在护净土上,完成72个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核查,督促3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落实相关法定义务。完成全市105个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出水口排水去向摸排工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细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序时进度,开展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截止6月2日,海安市PM2.5平均浓度为41.5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南通第一,优良天数比率为79.9%,改善幅度南通第二;1-5月份,全市15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为93.3%;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二是更实举措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对照区域规划环评,严格项目预审、总量平衡等环节的把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深化行业细分领域治理,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实施自愿性审核,今年排定27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开展印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常安纺织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任务。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面扩容政府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累计核算入库减排项目233个,储备工业源总量指标2254.34吨,今年以来完成8个项目总量保障,更好服务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绿色发展。积极培育排污权二级市场,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全流程指导企业完成排污权交易。为省、市重大项目建档立卡,加强与审批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环评质量复核,确保项目合法合规快建设、快投产。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依托海安“禽蛋之乡”“茧丝绸之乡”等优势资源,深挖“两山”文化内涵,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百姓增收的结合点,建立实践管理方案,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三是更大力度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化噪声异味污染治理。围绕“有诉求必响应,有问题必解决”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入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全力化解影响群众生活的“沉疴旧疾”。今年以来,噪声、异味投诉同比下降10%。加大环境信访问题调处力度。强化初信初访处置化解,实施“信访办理、调查核实、反馈回访、跟踪督察”的信访四步工作法,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坚决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2024年,我市共受理环境信访690件,同比下降10%,市级以上越级信访14件,同比下降12.5%。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针对性开展冶金、铸造等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今年以来累计排查环境安全隐患111个,移送安全隐患线索9条,建立问题动态清单,并指导督促企业及时整改闭环。 四是更高标准提高执法服务效能。大力推进非现场监管。动态更新正面清单企业、重污染天气豁免企业,实行工单制执法,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日常生产的干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非现场执法158家次。加快推进监测监控一体化融合发展,利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走航车、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运用,累计办理非现场执法案件20件。深化审慎包容监管。常态化开展“提醒式”执法,充分运用指导、建议、提醒、教育等非强制性监管方式,对符合情况的企业实施轻罚免罚。今年以来,免于处罚案件7件,从轻处罚18件。开展“学法减罚”活动,指导企业落实问题整改和信用修复等各项工作。强化宣传普法服务。开展正面清单内企业、白名单企业环保体检,组织“我与企业面对面”“企业环保接待日”等活动,累计服务企业80余家次。结合企业需求,针对性、分领域排定25场次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召开环境应急专题培训、网格员培训会,赴各区镇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不断提高企业主体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以上就是去年和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谢谢大家!
程伟:
谢谢马局长。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媒体朋友们可以就关注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一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 海安日报: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壤污染防治关乎人居环境安全,请问,近年来,海安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保障老百姓”住得安心”?谢谢。 向上滑动阅览
范颖: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关系到人们居住、学习、工作、生活,海安时刻践行“净土”保护理念,严把用地准入关,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深化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制定《关于规范供地方案会签程序的函》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征收划拨等环节土壤污染防治的通知》等文件,加强与自然资源局和行政审批局之间的信息互通,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为重点,年初摸排全年度拟供地清单,定期更新,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环节土壤环境质量的联动监管。 二是严格规范供地会签流程。根据国有土地和集体经营性用地规划用途的区分,创新制定国有土地供地审核表和集体经营性用地环保准入核查表,前置集体经营性用地工业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强化工业用地污染源头防治,规范国有土地中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先调查后供地的流程,未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前不得办理用途变更手续。 三是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有关技术规范、导则规定,指导从业单位开展重点建设用地调查,严格监督管理、质量把控,确保地块调查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强化评审环节,落实专家评审制度,对每一本报告都形成报告质量评价打分表,不定期委托专家对土调报告抽查复核,进一步提升调查质量。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70个“一住两公”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评审,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下一步,海安将继续紧盯重点建设用地信息共享、部门联动以及调查质量管理,规范有序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工作,切实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严守“住得安心”底线。
海安零距离:每年都会发布异常天气应急管控,为什么要应急管控?企业如何才能免于管控?谢谢! 向上滑动阅览
周晓强:
好的,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应急管控主要是预测可能出现污染天气时,提前采取管控措施削减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优良天”目标。高浓度臭氧、雾霾(细颗粒物)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造成损伤。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需要适时进行应急管控。 目前应急管控分为两类,一类是省里发布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一类是南通市发布的空气质量异常应急管控。对于这两类应急管控,企业都可以申报管控豁免。 对于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企业主要是对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等文件申报,申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申请报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用电量信息、CEMS、DCS/PLC运行记录等。申报材料经县、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核后评定企业绩效,A级和引领性企业在管控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对于空气质量异常应急管控,根据《南通市大气污染应急管控豁免企业培育方案》,满足四条基本条件和三条特定条件中的一条的企业即可申报豁免,四条基本条件包括:申领排污许可证、环保信用等级为绿色或蓝色、国五及以上的货车和国二及以上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一年内未受涉气行政处罚,三条特定条件包括:实施源头替代、采用高效废气治理设备、在线监测设施齐全。 目前我市已公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企业12家、空气质量异常应急管控豁免企业50家,希望更多企业对照豁免要求积极整改、积极申报,力争应急管控期间免于管控、正常生产。关于应急管控豁免的具体申报流程和要求可以咨询生态环境局大气科,联系电话是:88917212。 西祠胡同:近年来我市居民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质量,我市也不断加大对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工作的投入,请问在水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近两年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向上滑动阅览
储榕穗:
近年来,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不易的成绩,自2021年起,已连续3年实现地表水优Ⅲ类比例100%的成绩,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得益于全面、精准、有力的治理措施。 一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我市累计实施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44项,新建雨污水管网40余公里,完成1万余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恒泽水务提标改造等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滨海新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30户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设施建设等,不断补充和完善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深化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推动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开展涉挥发酚、涉石油类等工业特征污染物企业环境问题排查,发现并整改问题 13个;推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分类处理,完成我市120家工业企业、4家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质核查。 三是协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农田退水治理为主线,采取建设生态排水沟、泵站、护岸等配套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压降肥水入河污染,2023年完成治理农田面积约1万亩,2024年实施北凌河流域先行区农田退水治理试点建设,治理农田面积共约3.1万亩。 四是推进水岸连接高效治理。以入河排污口治理为抓手,开展系统治理,压降入河污染,完成淮河流域16条河道及全市二三级河道、部分四级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编制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方案、制定“一口一策”方案,结合达标区建设等项目工程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治理,目前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已完成89%,在南通市内位于前列。 五是统筹多部门多区域联动。在治水上,我们始终秉承着“同饮一江水,共治一条河”的深度合作的治水理念,横向上与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成立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各方面治水工作;与气象、住建等六个部门建立汛期水质保障联席会商机制,协同落实降雨水质保障措施;与住建成立城区水质提升工作专班,充分聚焦问题。纵向上与如东县成立北凌新闸断面水质攻坚提升党建联盟,加强区域协同治理;与盐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现场巡查,保障共考断面水质达标等。 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工程建设、优化管理手段等各类措施,实现我市水环境质量不断稳中向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保驾护航。
程伟:
感谢大家的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结束。如果媒体朋友对发布内容需要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可以和海安生态环境局法宣科联系,由法宣科统一扎口协调安排。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海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出席和参加! 供 稿:海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