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宜居环境,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2025年上半年,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问题,深入分析治理难点,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吹响了新一轮噪声污染治理的“冲锋号”。
聚焦难点 问题凸显 今年上半年,海安生态环境局累计受理噪声投诉200余件(占比30%),数据背后凸显治理挑战。低频振动“顽疾”。如不锈钢剪折加工等企业引发的墙体共振,采用简易挡板,效果差强人意。监测执法“两难”。大量餐饮油烟风机噪声监测结果虽“达标”,但居民感知的持续性低频“嗡嗡声”引发强烈不适,导致治理陷入僵局。多源叠加“放大”效应。某酒店空调冷凝塔、排油烟系统、通风设备噪声交织叠加,单一治理措施收效甚微。
科技赋能 精准施策 面对复杂挑战,海安局邀请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学者,就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领域的先进治理技术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为不同场景提供精准高效的降噪“工具箱”。倡导企业采用“声学超构材料+高效消声器+组合式隔声组件(如吸声天幕)”的系统化治理方案,实现“源头减量、传播阻断”的双重防控目标,显著改善厂界声环境质量;推广“高效复合式消声器+高性能风机减震基座”组合方案(简称“静音包”),有效削减排烟系统噪声,促进商户合规经营,助力社区邻里和谐。
多维发力 静音攻坚 噪声治理,是一场需要技术智慧、数据支撑、全民参与的持久战。海安局将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行动,按下噪声治理的“加速键”: 启动“工业静音示范工程” 首批选取3家高频投诉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噪声深度治理样板。 推行“商业降噪规范指引” 制定并推广针对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的噪声控制规范,建议商家使用高效消声器、标准化隔声罩等技术手段,从源头压降噪声排放。 普及“静音科技进万家”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大力宣传推广超构材料、阻尼技术等在工业和商业场景的应用价值与成功案例,提升社会认知,凝聚共治合力。
治理的真谛,在于用心听见并回应每一份对“宁静”的朴素诉求。海安局正以前沿科技为笔,以民生关切为墨,奋力描绘一幅从“刺耳喧嚣”走向“和谐律动”的城市声景新画卷。
来源:南通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