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近年来,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监测站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聚焦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环境监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更加突出,环境监测“顶梁柱”基础作用更加突显。 数智转型 补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短板 “十四五”期间,海安生态环境监测站严格按照省市环境监测方案,积极配合管理部门,顺利完成各项监测任务,但在技术装备上仍存在短板。海安生态环境监测站以数智化转型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特色路径,为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监管提供高效支撑,助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 构建“自动质控+远程校准”无人运维体系 对10个区镇大气站开展设备质控自动化更新改造,实现零点、跨点自动远程质控校准及过滤膜自动更换。通过“自动报警—智能派单—闭环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
建设声纹特征智能识别系统 在7个功能区站点集成交通、工业及社会生活噪声分类模型,利用AI解析频谱特征,完成声环境质量智能审核与污染源溯源。 打造“天地空一体化”大气预警体系 建立“预警—巡查—整改”机制,融合65个微站、激光雷达及卫星遥感数据,生成500米网格浓度热力图,并基于气象扩散模型预测未来72小时污染趋势。 夯实基础 切实保障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 实施“监测能手”培养计划,建立“理论学习+实操考核+项目攻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PPT讲解、课上问答、实操互动等方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学习矩阵,实施“每周学”轮动式赋能计划,拓展监测人员专业知识储备。
此外,海安生态环境监测站不断强化内部质控为主、外部质控为辅的“双质控”模式,坚持以考代练,以考促学,对内采取空白样品、密码平行样、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等手段,有效控制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拉紧数据精准红线;对外积极参加外部能力验证考核和质控考核,守牢监测质量底线。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海安生态环境监测站将始终如一,保持定力、自加压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持续为守护地方生态环境、践行美丽中国建设使命贡献磅礴力量,让绿色成为海安发展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
来源:南通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