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隆冬严寒古今谈 今天冬至,冬天正式来到海安了。一说到冬天,就会想起“冷”。 事实上海安的隆冬还是比较寒冷的。查看海安气候史,每当进入冬季,北方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 ,常会达到寒潮标准。南下影响海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冷空气影响后就会出现严寒天气。 翻阅近五百年州府县志,有记录的海安严寒共 十一条 : 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冬大雪 冰厚三尺 海水亦冰 草木萎死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冬大雪六十天 焚葦几絕 大寒 沿海坚冰 明 弘治+六年(公元1503年)冬大雪 冰坚尺许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冬大雪 奇寒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大雪盈尺 清乾隆八年(公元1734年)冬寒大雪 檐冰尺余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冬十二月寒 大雨雪树木多冻死 河冰经旬不解 清光緒二+一年(公元1895年)奇寒 清光緒二+四年(公元1898年)二月连阴雪 奇冷 清光緒二+八年(公元1902年)二月十六大雪盈尺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奇寒 南通市1月10日最低气温零下12.7℃ 再看 解放以后六十年来的气象记录显示,海安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度的年份有五年,分别是∶1955年1月6日零下13.4度, 1月16日零下12.4℃。1969年2月6日零下12.0度。 1970年1月5日零下10.5度 。1977年1月31日零下11.1度。1991年12月29日和30日零下10.0度。 1955年1月6日日平均气温低到零下7.6 ℃,是解放后的日平均气温最低纪录。1969年2月5日的日平均气溫也达零下7.3℃ ;还有1963年1月6日至14日 ,连续9天最低气温都在零下5℃ 以下; 1967年1月17日的土壤冻结深达14公分 , 1967年12月29日到1968年1月4日,十公分深土壤冻结的最长连续天数达7天 , 冰冻情况非常严重。那时屋檐下的冻冻棱挂个尺把长是常事,孩子们常拿在手中玩,或者放口里舔着当冰棒吃 。解放后海安的通扬运河也曾多次封冻,船只停航。农村 中小河小沟封冻是常事,孩子们脚踩砖块玩溜冰游戏。笔者更见过有人在中垻桥西冰面上来回走,足见河冰非一日寒形成 。 其实,暖冬现象在海安历史上也有发生, 温暖 如春者有二例∶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18年)冬蚕豆结莢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0年)冬恒燠 冬桃杏花 在海安民间有俗话说∶“两春夹一冬、麻布片儿好过冬” ,一般来说 ,冬季前二个月的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偏高 ,即可称为“暖冬”。自1949年以来的六十年里,前四 十年海安暖冬出现的机会 ,大致为4—5年一遇。 从1986年起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造成了冬季风強度偏弱,全球增暖,海安几乎年年都出现暖冬现象,冬季的气温一直持续偏高。例如,1998年12月平均气温6.7℃ ,比历年同期平均偏高2.7℃ ,“交冬数九”以后 ,仍未出现天寒地冻的现象 ,“头九”平均气温为6.8℃ ,比历年“头九”的平均气温偏高3℃。 1996年2月13日(腊月二十五),最高气温竟高达22.8℃,都是典型的前冬暖冬年景。但近二十五年来海安冬季,没有再现零下十度的低温。 如今的气候变化不仅仅指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而是指气候系统的变化。除了温度升高外,冰川退化、冰盖加速融化、海冰覆盖范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都是全球变暖的定量指标,涉及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冰冻圈等五个圈层。虽然目前以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但是2015年全球碳排放没有增加,主要贡献在于中国。我国将继续在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降低碳排放,未来气候仍会出现异常。相关部门与媒体应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科普力度,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