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加快补齐生态短板,2024年,海安秉承“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攻坚作风,铆足干劲、持续奋斗、攻坚克难,以当前生态环境现状问题为导向,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思路、扎实工作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打好坚实基础。
1
精准打好蓝天保卫战
以“开局就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工作姿态,全年围绕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1.7%的工作目标,巩固提升空气质量。一是开展VOCs综合治理。围绕家具、机械、铸造、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开展集群治理,鼓励使用低VOCs含量的环保型涂料,提高废气收集处置效率。二是压降氮氧化物排放。推动高架源企业等废气排放大户实施废气深度治理,对小吨位生物质锅炉实行超低排放改造,压降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三是压实扬尘管控责任。实行在建工地责任人制度,压实行业主管、属地兜底责任,依法依规采取限期整改、集中约谈、“红黑榜”公示、信用积分等手段,确保扬尘管控取得实效。四是加强日常巡查管控。压实三级“点位长”职责,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日常巡查监管,提升重污染天气和臭氧污染预警应急管控的精准性、科学性,做好烟花爆竹禁燃、斗香禁烧、秸秆“双禁”工作。
2
系统打好碧水保卫战
以”跑好‘第一棒’“、奋力‘开门红’“的工作决心,围绕市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比例达100%,切实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压实“河长”履职责任。常态化开展“河长”巡河,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推动整治,加大河道保洁频次,推动水清岸绿景美。二是开展入河排口整治。以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结果和各类问题排口为抓手,分类推进排污口整治,精准分析水环境治理短板问题和区域,统筹排污口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各项工作。三是深化重点污染防治。推进园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及配套管网检查修复,开展污水管网检测溯源、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四是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水环境污染三级防控体系三期工程、北凌河片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常安水务中水回用和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
3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以“守护黄土粮仓,保障食物安全“的工作目标,围绕土壤突出源头防控,确保土壤安全利用率100%。一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开展耕地源头污染防治工作,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督促完成自行监测、隐患排查以及周边监测等工作,保障用地安全。二是强化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土壤环境监管,严格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环保准入条件和国有土地供地会签核查手续,提前介入指导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三是抓实固体废物过程管理。动态更新产废单位分级分类管理清单,明确重点源、一般源、特别行业单位危废入库、贮存、转运周期全流程规范,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四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以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抓手,聚焦工业、生活、农业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打造并推广海安无废品牌。
4
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以“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工作方向,围绕问题整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全面梳理应当编制应急预案企业清单,确保应备尽备。持续深化环境治理设施安全风险防范,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水平。二是积极化解环境信访矛盾。及时发现、妥善应对、闭环处置各类环境信访,将环境信访问题吸附在基层,解决在初期。紧盯疑难信访、重复信访,实施领导包案集中化解,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三是加快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进一步压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定期排查梳理突出环境问题,动态开展整治销号。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进一步自查自纠、举一反三,确保真改实改、应改尽改。
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海安将驰而不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瞄准PM2.5浓度、市考以上断面“同比改善、争先创优”总目标,综合施策、靶向发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海安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南通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