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J" B7 E$ \6 Y7 z# X) Y5月10日上午9点38分,海安市大公镇立公河地涵工程开坝放水,这标志着南通史上首座“水上立交”水下工程竣工,提前恢复北凌河串水活水功能。海安市地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南部为高沙土区域,河流较少,砂性土壤;东部为新垦之地,河道纵横。都属长江水系。1 I+ z: j+ R3 m+ O
" t9 O! F2 F7 f( Y* |6 W% z
$ y' y7 l0 i5 m8 c8 A. |$ ^
北部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属淮河水系。两个水系正常水位相差1.3米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的洪涝年有1962年、2011年等,大的干旱年有1953年、1997年等,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成了世代民众心头之痛。“从历史上的海安之名就可以看出,当年海水常浸淹农田,取名海安就是期盼这个地方永不扬波。”卢玉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海安县县长。他说,立公河地涵工程下游北凌河以北72平方公里是他当年付出最多的地方,一片盐碱地,一下大雨就成涝害。后来建设了贲家集提水站,通过通榆河向北凌河提水,增强了这个地区河水的流动性,使盐碱地得到改良,水稻产量翻了一番。; H% U& X# t+ h5 j1 D5 c
4 U6 N3 B4 w- q# D. k
( t1 j8 @# X- ^$ @
; o! `. e* g I8 [7 |% d
从2010年开始,海安先后投入6亿多元,在该区域周边河道新建一系列控制闸,实施区域封闭,在北凌河沿线新建8处大、小排涝泵站。汛期,通过科学调控,在降雨排涝、干旱补水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水利不再满足于不涝不旱,而是环境水质的提升。( K( w; D9 t4 I
; `) X8 e1 I% ^& h" l
2 Z* U1 S* ]* ` R" f9 @8 g由于原来的老串场河与北凌河交界的贲家集闸站活水效果减弱,海安通过专家论证,选址立公河与北凌河交汇处,建设立公河地涵工程。该工程总投入2400万元,是海安区域治水工程的重要部分,2022年7月开工,将于2023年11月底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北凌河东西方向,西接通榆河,东入黄海;立公河南接栟茶运河,跨北凌河向北,进入72平方公里区域。大公镇水利站站长陆君兵说,这个立公河与北凌河交汇处的河底,就是“水上立交”的地涵,地涵上层设单孔闸门,用于保留立公河原有功能,单孔净宽8米;下层为双孔箱涵,长70米、宽3.7米、高2.5米,其功能是通过双孔箱涵将南段立公河的高水位,下穿北凌河引流至北段的立公河,使北段支河得到补水,最终回到低水河道北凌河排至大海,实现区域的活水串水。海安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立公河地涵工程在拉动海安北、东部区域水流水质提升的同时,更将成为农村水利河道治理的样本。
( ?( @ B& ?) e n* I4 B) A0 o6 R! u- t3 X"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