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95|回复: 2

厚植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海安以“两山”实践擦亮高质量发展名片

[复制链接]

厚植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海安以“两山”实践擦亮高质量发展名片

发表于 2025-11-13 09:33:24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695 2 查看全部
近日,江苏省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荐候选名单公示,海安市作为全省9个地区之一被推荐至生态环境部。海安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享誉全国的禽蛋之乡、纺织之乡、茧丝绸之乡。近年来,海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书写着 “两山” 实践的精彩篇章。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到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640?wx_fmt=png#imgIndex=2

绿叶银丝牵出产业新图景
纵横经纬织就共富路
海安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蚕茧产销量连续30多年居江苏第一。通过种质资源保护、科技创新提质、多元价值转化等举措,巧妙地将“桑园护绿”与“产业创富”互动融合,谱写了茧丝绸产业在逆境中成长、在发展中转型的生动实践。
640?wx_fmt=png#imgIndex=5

培植发展产业动能,推动蚕桑产业链延伸。海安把一只蚕茧、一根蚕丝演变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推广“建场组社联农”“公司+基地+蚕农”等利益联结模式,蚕农蚕茧收入达2.7亿元,实现近2万户农民增收,生态价值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全国推广“海安模式”,先后在8个县(市)发展蚕桑产业,带动贫困地区5.8万户蚕农增收,让1.3万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民家庭实现了就业脱贫。



以蛋米为媒
色种养循环结出“两山”转化硕果

海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蛋禽养殖与稻米种植是传承多年的优势产业,稻麦单产实现全省十九连冠。通过以“一粒米”“一只蛋”为核心抓手,创新实践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

640?wx_fmt=png#imgIndex=8

农业“颜值”“内涵”实现双提升。全市节水灌溉率达93.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稳定在95%以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8%。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承办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场推进会,以及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交流会等。

产业规模与品牌价值双突破,联动带农效应显著。“生态蛋”年订单量突500万箱,“有机米”年销售额超2亿元。农旅融合有声有色,年接待游客240.45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3.2亿元。围绕“稻米”“禽蛋”,衍生出有机肥生产、秸秆加工、智慧农业服务等配套产业,带动农民就业3.48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4万元,形成“生态好—产业强—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从“生态留白”到“价值实现”
打造生态城市文化新名片
新通扬河作为海安境内重要的横向滨水廊道,长期以来,“工业夹居住、农田嵌村落”,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持续透支,“滨水不见水,近绿难享绿”成为市民反映强烈的痛点。为此,海安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和多元化功能升级,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一个集生态涵养、市民休闲和产业赋能为一体的“城市绿心”,有力化解了“保护困难、转化薄弱”的生态难题。
“绿水青山”生态基底不断筑牢。关停沿河十多家水泥、纺织印染等排污企业及废弃码头,为沿线1000余农户安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旱厕改造,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投资5.2亿元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岸坡生态化改造,新增绿化面积50.8公顷,打造10公里滨水休闲步道、8处亲水平台和1座生态科普展馆。
640?wx_fmt=png#imgIndex=11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周边市民生活常态,城市宜居指数实现跨越式提升。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全省最美跑步线路”。“金山银山”发展动能充分激发,文旅年营收突破1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生态优势促使周边土地价值合理上升,吸引康养综合体等项目落户,形成土地增值、企业集聚、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

绿水金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未来,海安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供 稿:沈祖建 夏 鹏(海安局)
审 核:杨晓燕 李    婷
发 布:顾鸿钰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