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17|回复: 6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三期新闻发布会

[复制链接]

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三期新闻发布会

发表于 2024-10-15 10:11:45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417 6 查看全部

微信图片_20241015101117.jpg

为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的保护氛围,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布2024年1-3季度海安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成果,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注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沈祖建、副科长夏鹏。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海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生态家底持续丰厚。主要成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摸清“生态家底”,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

2018年,海安在全省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初步掌握生物多样性家底。为进一步提升海安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科学掌握及评估海安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筛选出里下河湿地、老坝港湿地、海北樟树林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自2022年起,以年度为周期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工作。

今年1-3季度,在热点区域固定观测中,共观测到各类生物物种602种,包括维管植物183种,陆生脊椎动物102种,陆生昆虫147种,水生生物170种。较南通市生物多样性数据相比,新增观测物种108种;较我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相比,新增观测物种258种,并将海安生物多样性数据更新至1304种,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丰富。

二、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珍稀濒危物种频繁现身

近年来,海安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构建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和捕鸟违法行为,不断改善湿地生态面貌,让众多远方的“客人”如约而至。随着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大,白琵鹭、黑嘴鸥等明星物种频繁现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再次重现;短嘴金丝燕、白腹鹞、白腹蓝鹟等南通市鸟类新记录陆续出现,无疑不彰显着我市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记录到各类珍稀濒危物种29种,其中极危(CR)物种1种、濒危(EN)物种8种、近危(NT)物种9种、易危(VU)物种11种。此外,还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1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4种,成为南通市珍稀濒危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科教融合,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

为了更广泛的宣传生物多样性成果,提高广大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我们对观测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成果及时以公众号推文、新闻媒介、电视报道等形式,对外进行宣传展示。观测成果曾多次受到央视网、南通日报、省林业局等媒体及上级部门转载报道。与此同时,利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和“5.22生物多样性日”等时间节点,进社区、进学校、进街道,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主题摄影”、“知识竞答”、“亲子绘画”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发现、关注进而保护生活中的生物之美,不断浓厚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海安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高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坚持做好后续的观测、保护与宣教工作,加强对里下河湿地、老坝港湿地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周期性观测,结合人工AI智能识别、eDNA检测、大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海安湿地水鸟等重点类群的自动化监测,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媒体提问

海安日报:海安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截至目前,我们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吗?

夏鹏:海安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主要包括了2018-2019年度本底调查和2022-2023年度热点区域固定观测。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结合上一轮的固定观测成果,调整、优化了样线、样点的布设,运用更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了深入的观测,以较高的效率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本年度观测中,在里下河湿地区域记录到环境指示物种——萤火虫“黄脉翅萤”的种群,黄脉翅萤喜欢生活在植被茂盛、水质洁净、空气清新的地方,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常作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不仅是相较于上一年度固定观测的新记录,更是海安本底调查的新记录,也标志着里下河湿地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下一阶段的观测也将针对萤火虫出现区域周边的生境进行调查,并进一步摸清其种群分布情况,充分发挥明星物种的“伞护”作用,探索萤火虫的出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

海安发布:刚刚提到,在本年度生物多样性观测中运用了更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哪些具体新兴的技术,能否介绍一下?

夏鹏:我就本年度生物多样性观测中运用的两种新型技术进行介绍。

一是采用了“环境DNA技术”对珍稀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健康指示物种进行了观测与识别。在水样采集后,环境DNA方法可以检测出生物物种遗留在水域中遗传信息,从而可以高效快捷的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重要补充,环境DNA监测方法的使用,不仅相对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也可以在不破坏生物资源的前提下,监测生物物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成功在老坝港湿地区域监测到了刀鲚等珍稀物种的分布。

二是采用了“鸟类智能识别系统”对湿地水鸟进行全天候的自动化监测。通过与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率先在老坝港湿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进行搭建,系统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而且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提升识别准确率。对比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不仅做到了24小时随时监测查看,而且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快速掌握鸟类资源现状以及动态变化情况,有效保护、持续利用、科学管理鸟类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

海安零距离:我们都知道,沿海地区作为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那么我们在沿岸地区是否有针对迁徙候鸟开展相应的保护和观测措施呢?

沈祖建:海安境内有着8.5km的海岸线,沿海滩涂是海安生态系统最为原始、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保护价值最高的区域。分布的鸟类占海安鸟类物种总数的76%以上,且绝大部分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级保护鸟类也都分布于此。

通过固定观测发现,海安每年大量的迁徙鸟类除分布于沿海滩涂的鸻鹬类外,还包括部分依靠林地生存的林鸟。这些迁徙林鸟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堤防风林里,对防风林的依赖度非常高。接下来,除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以外,我们将鼓励属地区镇通过植被恢复等方法,增加防风林面积,为迁徙林鸟提供更多栖息场所。与此同时,在原有固定观测样线的基础上,我们将对海堤防风林加密观测样线、样点布设,适当配备鸟类鸣声监测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林地区域开展鸟类智能监测,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鸟类的监测与保护。


49

主题

386

回帖

969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969
Honcho 发表于 2024-10-15 10:29:3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26

主题

362

回帖

980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980
败给了时间 发表于 2024-10-15 10:50:1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非洲
看帖回帖是美德!

40

主题

371

回帖

1036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1036
我是小明 发表于 2024-10-15 11:18: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拉美地区
路过,学习下

36

主题

93

回帖

724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724
风信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1:18: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拉美地区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30

主题

401

回帖

951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951
瞎眼驴 发表于 2024-10-15 11:18: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LZ真是人才

25

主题

116

回帖

375

积分

论坛网友

积分
375
放飞的梦 发表于 2024-10-15 11:18: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阿联酋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