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国公卫侯宋皇瑗來过海安立发吗?
魯国公卫侯宋皇瑗来过海安立发吗?农夫三拳先生于前天刊发了《海安的前世今生》一文,讲到春秋時鲁卫宋各国诸侯会盟于郧地发繇口,而郧地发繇口即今日海安立发。一 :“立发由于东迁郧国遗民长居住于此,故古代被称为郧地,郧地古也称发繇口,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交通之口。吴王夫差自姑苏.北上与鲁卫宋各国诸侯会盟于郧地发繇口,春秋《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用田赋。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会吴于皋阜。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宋向巢帅师伐郑。” 此次会盟后,后代建有发繇亭予以纪念。” 最早文字记录“郧发阳也”的是<春秋左傳>:“ 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橐皋,在淮南逡遒县东南。 橐,章夜反。一音托。逡音峻,又七伦反。遒音囚,又音巡。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郧,发阳也。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亭。 繇音遥。 [疏]注“郧发阳也”。 正义曰:十七年传云孟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发阳之役,卫石魋’。指此会也。知注,一也二名也。”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三传中仅<左傳>一家,由汉 杜预作注“郧即发阳”。 古今其他著作对此说认同者和不同者均有, 所有认同者均注明引自“杜预注”。不认同者如: 《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 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亦称《反经》。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译注者东篱子在〔察相第六〕中对这句话“卫侯会吴于郧。吴人藩卫侯之舍。”作的注释为“卫出公与吴国在鲁国的郧邑(今山东莒县南)会见。吴国人包围了卫出公住宿的地方。”《春秋左传注》为杨伯峻著 王夫之《稗疏》以为,此地僻在江海之隅,方春秋时,为蹄轮之所不至,必非会盟之所.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有郧亭,姑幕今莒州,乃吴鲁所繇通之径. 依王说则在今山东莒县南. 据传文“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会所自不在吴国,莒县不属吴. 《海安考古录》 1856年(咸丰丙辰)章承荣《海安考古录》序言,未提到“郧”和“发繇口” 之历史往事。 《海陵丛刻》 民国八年韩国钧为《海陵丛刻》题跋,亦未提到“郧”和“发繇口” 之历史往事。 《孔子文化大典》山东省孔子文化研究会编写,《孔子文化大典》是当今国学方面最权威、最有价值和方便查考的工具书。 吴鲁卫宋郧地之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在吴国召集下吴、鲁、卫、宋几国在郧地(今山东莒县南)举行会盟,结...盟约若可以重温,若然亦可以変寒废止。由此,吴人不再言温盟之事。隨後吴召集卫国参加诸侯会盟。有人持骑墙态度,二说均引注,不予评判,如:《左传译注》 李梦生著上海古藉出版社1998年版李梦生,著名出版家,1952年生,江西南昌人。 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现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郧在今江苏如皋县东,或云在山东莒县。许多著名的辞书字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王雲五大辞典》、《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 》、 《新华字典》1954年版、1987年版、1998年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关于郧的注解均无 :“当今江苏如皋县东或发阳也、有发繇亭”的解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原本无“山东莒县”的注释,2009年版《辞海》反而增添了“一说在今山东莒县南。”字样。而今出版的不少辞典均釆用多说并列,叫人看了不置可否,如:《 高级汉语字典》 郧 Yún 繁体:郧 (1)古国名 (2)在今湖北省安陆县。春秋时为楚所灭 (3)古地名 (4)春秋卫地。故城在今江苏省如皋县 (5)春秋吴地,在今江苏省如皋县东《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出版关于郧的注解为 :当今江苏如皋县东有会盟原,即其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九年出版 臧励龢主编,对于郧有两个解释(1070页): 郧 周国名。灭于楚,在今湖北安陆县。 春秋地名。在今江苏如皋县东。可见历史各朝史学家和辞书学者们,对杜预所注均存有疑义。 据《春秋左传》所记,哀公七年∶ “秋,伐 邾,及范门(邾郭门也 ),犹闻钟声(邾不御寇)。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成子邾大夫茅夷鸿),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言以谏近),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 岂不足(言足以距鲁)?” 邾国 ,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故址在今邹城市周围地区。离吴很远,古称二千里,吴兵奔救邾国,按春秋时交通速度,需三个月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各国国都离海安(立发)有多远: 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575.7公里(1151.4里) 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572.2公里(1144.4里) 卫国都帝邱(今河南濮阳) 814.8公里(1629.6里) 吴国都吴(今江苏吳县) 184.8公里(369.6里) 吴鲁会槖皋(今安徽巢湖柘皋) 354.7公里(709.4里) 如鲁、卫、宋国君各自从国内赶到海安(郧)与吴会盟,单用在来回路途的时间,就要半年了。 北人不善行舟,故出行以人步行或车或牛马。而邗沟开通后,由于 扬州地势唐宋以前南高北下,故邗沟底高,淮河底低,邗沟水北流入淮,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多设埝,因此舟船由北向南行驶也很慢。鲁宋卫三国人员即使南下,从水路走可能性亦不大。 在春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車,孔子周游时就是坐着牛車。整部《春秋》经书里不见一个”骑”字,那时马不用来骑的,只驾车,而且只用在兵车上。据司马法说: ”兵车一乘,有马四匹,甲士十人,步兵十五人。甲士穿盔戴甲,三人立车上,左者用弓箭,右者用矛,中立者驭马,其余甲士步行。步兵十五人随车后。每五乘兵车配一辎重车一乘,辎重车为牛车,有火夫十人,看守五人,马夫五人,打柴挑水五人,共二十五人。” 驿站: 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 。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有设的驿站。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春秋时代尚未有驿站这-新生事物,鲁宋卫吳的国家首脑外出远行,恐怕都要带些随从和保卫甲士吧,来去近半年,住宿吃用各种给养补充都是个大问题 。 即使走陸路,春秋时期各国车宽窄不一,道路宽窄也不一。另外春秋时各国利用險要地形筑城廓,分裂疆土阻礙交通。 因此,陆上交通也是很不方便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为六尺,同时全国修筑驰道,交通才方便起来。所以,鲁宋卫國君相约到吴地江苏海安立发会盟,而且不与吴结盟,是莫须有的事。 在春秋时期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楚的东面的确有一叫“郧” 的国家。古郧国为姬姓“武王之穆”的小诸侯国,西周初期所封,起先地处淮汝地区,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宝丰县一带,在历史上属于“汉阳诸姬”。随着春秋战乱纷起,郧国逐渐南迁,其在史籍《左传·桓公十一年》中有杜预之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即其地理位置在沔阳一带(今湖北仙桃)。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以及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由宰相李吉甫编纂的方志《元和郡县志》中则认为,古郧国在今湖北省的孝感市安陆、京山一带。至今,安陆地区仍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周简王姬夷三年左右(楚共王熊审八年,公元前583年),楚共王开始首先北上攻击“汉阳诸夏”中比较强大的庸国(妘姓鄠国)、姜姓麇国,一举灭之。在这种情形下,紧邻庸、麇二国的郧国立即有所反应,迅速联合了姬姓随国、偃姓绞国、偃姓州国、已姓蓼等小诸侯国组成联军,并先期将本国的军队驻扎在靠近楚国边境的蒲骚(今湖北应城),试图以攻为守,抢先向楚国发起攻击。然而,联军中的随、绞、州、蓼等国各怀鬼胎,都想要别国首当其冲,结果在郧国与楚国接战时,皆迟迟不发动合击,至使郧军寡不敌众,迅速被楚军击溃,郧国即被楚国所灭。按时间推算,郧国是在鄠国(庸国)之后随即被灭。既然郧国己为楚所灭,为何后又出现“巢、郧、少禘,皆卫地” 的说法,刚过一年“郧”就成了吴地,而位置到了长江北侧的海边。同一部左传,六处出现“郧”, 注说为四处不同的地方,使人难以置信。左先生为何不在原文中稍作 区别呢?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春秋左氏传》定稿。 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孔颖达生于 574年,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入唐,任国子监察酒。曾奉唐皇命编纂《五经正义》, 卒于 648年 。 从左氏定稿到杜预作集解,其间相隔至少650年。再到孔颖达正义,期间又相隔300多年。他们二位又参阅了那些史藉,来分辨这六个“郧”的正确定义呢? 《左传三传》说到“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時,口徑一致 ,说“郧”在鲁国境内或宋卫-帶,应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吳与鲁宋卫会于郧”之说,是鲁史六七百年后,杜预孔颖达一家之言。 从公元前21世纪起的唐、虞、夏、商,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 如皋、海安就成为“禹贡扬州之域”,以后长期从属于扬州、泰州。在扬州、泰州府志上,应有见到“郧”和“发繇”之记载,但很遗憾没有看到有人摘引。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候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而会盟。 在春秋左传中“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 如果郧地是海安立发,早在吴灭邗国时,海安立发己为吴地,在吴控制下。而鲁、卫、宋三国居然敢在吴地会盟,而不和吴结盟,于情于理都不通。其实左传中在哀公十一年记事中早就明确的说了∶“城鉏人攻大叔疾,卫庄公复之。听使还。使处巢,死焉。殡於郧,葬於少禘。终言疾之失所也。巢、郧、少禘,皆卫地。” 郧是卫地!鲁、卫、宋三国在卫地郧会盟,“卒辞吴盟”就非常合乎情理了。 再说“发繇亭”,春秋時海安立发会有亭台楼阁式的“亭”吗?在唐宋以前江苏沿海的“亭”,按《旧唐书.食货志》载:煎盐处为“亭场”。《宋.食货志》亦称“煮海为盐,其煮盐之地曰亭场”,即取卤制盐的地点为亭场。由于东台海安一帶为重产盐区,至宋代已亭场林立,而“东台”亦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又有“东亭”这个另称。立发古称“发繇亭”,应该也是这个含意,与记念盟会建亭完全不搭界。 更何况春秋时的立发海边,即使已有煮盐,尚未达到盛大规模景象,“经济繁荣 开始发达”也要到288年以后的吴王 刘濞时期。 二 :“海安古称海阳,西周至战国先后为吴、越、楚属地。东南为立发,春秋属吴国郧地,“郧”为现今发现江海平原上最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地名。其时吴王夫差欲北霸中原灭邗国,‘封其民江淮间’。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破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县东),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复国斗争,郧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周代方国(诸侯小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早先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迁移湖北郧阳一带,再而后又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一带,为楚国所灭。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今海安县立发一带。” 是吗? 湖北十堰学界张培玉等先生研究分析认为: 郧民曾二次西迁,“郧先在安陆,后迁竟陵。”“古郧子国,是安陆县城,郧城、涢水、涢山,又皆由此得名。其后郧灭于楚,楚迁之于竟陵,犹迁权,迁罗之比。”继安陆郧灭第一次西迁(或谓北徙)之后,郧人再次西迁。吴楚之战后期,麇城决战,吴军败退,“斯时,原迁驻竟陵郧乡之郧人,又一次国破家亡,为避战乱,觅一安全之所,于是又一次顺汉水北迁到地近秦国的绞国,而与原迁绞之郧人会合。这就是以后郧关即郧乡的来历。”虽然湖北学界还有本地土著说、云阝(郧)国南迁说、郧人回归“故土”说、始皇强迁说等等,但湖北学界无“郧人东迁”的说法。 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左传·定公四年》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可知:吴师乘舟入淮,在吴、楚边境上的豫章入淮处舍舟登岸,自豫章攻入楚地,一直打到汉水,才与楚国的主力部队夹汉而陈。杜预注言“豫章,汉东江北地名。” 孔颖达疏言:“《汉书· 地理志》:豫章,郡名,在江南”。 《土地名》云:“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共军楚师于豫章。又伯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汭,而自豫章与楚师夹汉, 此皆在江北淮南。盖后徙在江南之豫章。”谭其骧先生认为“豫章”在商城至六安之间,此说应最为贴切。 到定公五年九月,“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壻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公壻之溪位于今湖南岳阳以东。 吴师败归路线该怎样走呢? 来时在“豫章入淮处舍舟登岸”, 但败军之 师似乎不大可能带着大批郧民北上,冒楚秦军追击之险,过义阳三关,从容的先北上到豫章,再乘舟 沿淮出海东下,安郧民于发阳。( 姑且不考慮原乘舟船,十多个月了仍安在)。而且越乘吴国内空虚之机又侵入吴境,加以阖阊弟夫慨返吴自立为王,吴师先败麇城,接着公壻之溪再敗,回师必定急迫仑促,怎可能有心情有实力携带许多郧人东迁。 “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今海安县立发一带。” 的说法不大合情理。 三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于广陵郡东境设立海安镇,海安寄意“河清海晏,永不扬波”。 从《海安的前世今生》附图可知,在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区还是茫茫海域,李堡、富安还在海里。从汉代以后到公元11世纪,南通地区形成过程中,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才基本形成。 海安就在海边上,春秋时海安只是海阳地濒临大海的一部分。春秋时海安一带的气候状况怎样呢?在《春秋左传》中多次提到鲁国(山东)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国风·召南》诗云“摽有梅,顷筐塈之。”《卫风》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梅和竹都是亚热带植物,那时在黄河流城随处可见,当时黄河流域天气确实比现在要暖和。还有《左传》里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与鲁昭公对话时有“玄鸟氏司分者也” 句,分即春分,玄鸟就是燕子,说的是当燕子到时即春分节气。春秋时燕子春分就飞到山东了, 而 现在春分时节燕子只能出现在上海,二地相距3.6个纬度,约400公里,由此可见,春秋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如今长江以南的上海气候相近,海安天气也比现今暖。而温度与雨水是呈正比关系的,温度高雨水亦多,江湖河海水位也高,湿润指数也与海潮泛滥频率与洪水发生频率一致。所以海安地区多发海潮,海边农田常受海潮侵袭,海潮过后庐舍漂没田灶毁坏,百姓家破人亡,海安东部海边多碱地,田土含盐为盐碱田、洋田、荡田。“迄至汉代,刘濞封为吴王时,这一带田地仍常被海水浸沒。汉武帝定名 海安,取其“永不扬波”之意,”(引自勁寒《海安古今谈》),也只是当时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的表现。常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的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的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台风灾害、 海啸灾害及海水入侵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尤其是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甚至六、七十公里。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灾害束手无策,只能消极的采取“海退人进、海进人退”的办法。自唐大历元年(766年) 起,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实,采取积极措施,筑堤堰以捍海。从楚州高湾至扬州海陵县境,延袤142公里,名为常丰堰。至宋 开宝年间(968-976年),泰州知事王文佑增修捍海堰,后又因年深月久逐渐倒塌。宋 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又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兵夫被淹死二百余人,只好暂行停工。天圣五年(1027年),张纶负责捍海堰工程指挥,于当年秋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堰长25696.6丈(合71公里),堰基宽3丈(合10米),高1丈5尺(合5米),顶宽1丈(合3.3米)。时人称其为范公堤。 而范公堤也未能完全将海潮挡住,当“海风驾大雨漂浸州城,潮高二丈余,舟行城市”时,泰州城仍受到了海侵。 从史料记载来看,泰州(海安)受海潮涌溢侵袭,近千年来有详细记载的有四年次∶ 1081年(宋元丰四年)七月,海风驾大雨漂浸州城,坏公舍私庐数千楹。-----见〈泰州志〉〈通州直隶州志〉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七月海潮涨坏捍海堰,溺死盐丁三万余。-----见〈如皋县志〉〈泰州志〉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闰七月海潮暴涨,涌溢二丈余,陆地水深丈余,民多漂溺死。-----见〈泰州志〉〈如皋县志〉 1569年 (明隆庆三年)秋大水海溢,潮高二丈余,舟行城市,溺人无算。-----见〈,如皋县志〉〈泰州志〉 另外在〈如皋县志〉〈泰州志〉上还记录为海潮涌溢侵袭的,有1134、1271、1311、1313、1325、1328、1335、1341、1378、1400、1411、1424、1467、1471、1472、1512、1519、1522、1569、1581、1582、1585等二十二年次。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泰州城建“望海楼”,望海楼高31米,被誉为“江淮第一楼”。 两侧楹联为:“胜势壮东南,遥望云霞出海曙。名园环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明代刘万春有《登望海楼》诗曰:“落日凭栏望眼开,苍茫气色接蓬莱。千家为灶孤城合,万里帆樯一水回。不见秦鞭驱百去,空闻汉弩射波来。即今过客知多少,可有元虚掞藻才。”泰州民间亦有:“登楼远眺,沧溟惝悦入目” 之说。“沧溟” 者其意:“沧”为天,“溟”为海 。按气象观测的能见度标准∶ 1级, 能见度为极好,视野清晰,能见到20—30公里处景物。 2级, 能见度为好,视野较清晰,能看到15—25公里处景物 。在几百上千年前,没有空气污染,能见度远优于今,所以古 有“望山跑死马”之说。从泰州到海安火车行程54公里, 到曲塘34.7公里,直线距离还要短些,而宋代范公堤就在海安镇东数里处 。海侵时登望海楼,海天即可一览无余。就是海不扬波的晴日,登望海楼看大海、望万里帆樯,亦非虚话。八百年前的海安, 很多地方仍是海洋的领地。 魯国公卫侯宋皇瑗会盟于郧,之“郧”应该不是海安立发。不错不错,很好哦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页:
[1]